公园文化

古代中秋风俗

古代中秋风俗 吃月饼: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04-24

2022

火烧粑

火烧粑,是鄂东乡间的当家饭。 粑好关键在和面。在陶钵中和面,讲究的是“三光”:钵沿光、手光、面团光。就是说,面团和好起钵,钵内、手上都不能沾上面粉,面团表面也是光溜溜的。据说旧时,挑剔人家择媳,就要看和面。和面达到“三光”境界的女人,将来一定是当家理厨的好手。当家的女人净了手,用葫芦瓢舀来水,便开始和面。她的手法干净利落,一筑到底,边和面边兑水,面在手下“吱吱”地叫,挤得指缝痒痒的。女人小巧的鼻尖上亮亮的,已渗出细密汗。妇人麻利地将留在钵沿和手上的“散兵游勇”收编,既减少浪费,又显示手段。面上安板,果然是干干净净,光光堂堂。 火烧粑都包馅。馅是先备好的,随四季菜的菜蔬的变化而变化。爱好的有韭菜烧鸡蛋、荠菜拌腊肉、常见的是缸豆、南瓜、难得的香椿苗、甜豆泥和臭咸菜。包粑馅,讲究的是两面一样厚薄,馅要到边,粑不能破。手段不到家,粑壳一面厚一面薄,那叫“一扇篥子一扇磨”,至于做破了,要打补巴,那叫“贴膏药”,真是又吃力又不讨好。能干的女人揪下一团面,巧手一盘,三下两下做成一个“钟”,仰置于左掌内,把馅放进去,用右手虎口一撞坏一收,再一捏,粘上少许生粉,放进热锅里,匀匀地按薄,烙糨了壳,就可以烧了。 烧粑,火塘里,灶膛里都行。火灰要厚,炭头儿要多。灰不厚容易烧糊,炭头儿少则烧不熟。女人先用火钳把火扒开,用热火灰垫了底,再把糨了壳的粑放进去,上面用热灰、火儿盖严,捂着烧。烧粑的地方明显有些鼓了,又把火扒开,把粑翻个面,盖严。再烧鼓了,篝就空中上来了,粑就熟了。粑从火里灰里掏出来,放在灶台上,灰头灰面的。女人随手拉下架上的洗脸巾,两面一弹,两面鼓壮壮的粑变得干干净净的。再用大拇指在粑中间飞快地戮一溜儿,两边一掰,粑开了,香气扑鼻而来。夏日的正午或傍晚,弄堂里,树荫下,都有三五成群的大人小孩散坐在着,无一例外的左手举块火烧粑,右手拿把大蒲扇,边吃边聊天。 有过路人客气:“吃火烧粑?” 答:“嗯呐,有偏,有偏。”

04-24

2022

事业单位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