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文化
麻城第一庙-帝主庙的建筑特色
发布时间:
2022-04-24
五脑山帝主庙又名“天星观”,历来是道教的活动场所。自北宋建庙以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兴。现在庙观,系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重修。庙群修筑分为亭(静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五殿(拜殿、帝主殿、斗佬殿、娘娘殿、观音殿)。其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规划布局合理。帝主庙的主体建筑贯穿子午向、中轴线,从前至后依次有静心亭、一天门、二天门、钟楼、鼓楼、拜殿、帝主殿、娘娘殿,两边厢殿按其功能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民族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的传统思想观念,继承了中国古代明堂建筑所具有的天人感应、依天象方位修筑等观念,以示道教源渊之古老。
建筑风格独特。帝主庙在建筑形式上,既有个别的单一建筑,如静心亭、一天门,又有几个殿堂有序连接组合成的建筑群,如二天门、香炉、钟楼、鼓楼、拜殿、帝主殿、娘娘殿,殿殿相连相通,纵深达61米,宽度自前至后梯次变窄,前面的二天门宽度为21米,后面的娘娘殿宽度只有12米,通过一个院落、两个天井来解决通风、采光和排水,这就是帝主庙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体现了道教既朴实又广阔的和谐审美心理。在建筑结构上,帝主庙主要为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以木架(即龙门架)为骨干,大青砖作外墙,墙体厚的达90厘米、薄的也有50厘米。在7个木架构的殿堂中,有主柱30根、龙门架16个。帝主庙殿堂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出檐深远,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以及直立墙壁的立体,再由殿堂宽阔的月台衬托,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使人感到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自然美。
雕梁画栋精湛。帝主庙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泥塑、木刻、石刻、板画、壁画、铁铸等方面。泥塑的斗姥殿60甲子像、娘娘殿39尊女神像、帝主殿12太保像,神态各异,气宇轩然,手法纤巧;观音殿的樟木观音神像高大、慈祥;一天门上的石刻、二天门前的石狮,刀法细腻,神旷远达;拜殿、帝主殿现存有10块木刻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动人;帝主殿上的八卦顶及天花板共有142块精美的图画,其他各殿墙檐均有壁画,人神一体、笔调轻灵;娘娘殿上的铸铁瓦更是一绝,瓦长120厘米、宽22厘米、重21千克,瓦上铸有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字样,其沟头、滴水全部铸有兽头,虽历经200多年,仍不失伟岸和凝重。
麻城人总在埋怨“五脑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其实五脑山帝主庙是先祖留给麻城人民的宝贵遗产。看到近几年建的什么厨房什么楼都与古代建筑风格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大煞风景。希望我们以及后人在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的同时不要盲目开发,不要盲目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