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文化


产教融合·五朵金花富麻城

发布时间:

2022-04-24


产教融合·五朵金花富麻城

——麻城市与湖北生态学院科技合作建设现代林业的深层实践

 

杨旭 石林瞾 艾前进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麻城市,是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发生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创造出了“求新求变、不屈不挠、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在这片曾经血染的红土地上,麻城市委、市政府和林业部门联手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顺应老区人民的发展意愿,通过科技合作,打造出了以杜鹃花、福白菊、山茶花、玫瑰花、杏花为主的“五朵金花”生态产业,给生态经济装上了创新的“新引擎”,使花卉产业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吸引了几十万外出打工的劳务大军返回家乡创新创业。

 

  初冬时节,我们走进大别山,麻城市林业局局长杨汉华和五脑山林场场长胡孝枝带领干部职工组织建设的“盛世品菊•追梦麻城”主题花卉展上升为政府第三届中国•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漫山遍野,竞相绽放的千余菊花品种,吸引全国60多万游客前来赏菊,办成了一届展品最多、规模最大、景色最美、价值最高、品牌最响、文化最深厚、活动最丰富的花卉展,五脑山成为大别山扶贫开发生态经济的一颗闪亮新星。

 

  一朵鲜花盛开一座城,一个主题花文化旅游节灿烂一座城。麻城市委书记杨遥、市长蔡绪安说:“花之美,在城之美;城之美,在人之美。湖北省林业厅与麻城市融合共建,湖北生态学院和麻城林业协同发展,盛开在大别山的‘五朵金花’现已成为五张名片,成为支撑麻城向上生长的重要力量。”

 

  “绿满荆楚”,美丽湖北。院地联手打赢“绿色决定生死”攻坚战,在大别山特困地区用生态科研聚力发展“五朵金花”,满足林农“盼小康”与“求生态”的双重期盼,实现了绿水青山的坚固与金山银山的稳固,与省委、省政府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大作为合拍同调,融入到了连片开发大别山特困山区的国家战略。

 

  精准扶贫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麻城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之一,是红色古城、杜鹃花城、交通新城、特产名城。在3747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林地总面积292.87万亩,森林覆盖率51%。

 

  绿色麻城的土地是红色,共和国的历史上记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麻城为中国革命献出了14万人的生命,有6万多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6200多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幸存的只有200多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44人。麻城乘马岗镇是当年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解放后的乘马岗拥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全国将军第一乡。这个昔日的弹丸小镇,不仅点燃了大别山的革命烈火,还走出了26位共和国的将军,仅王树声所在的垸子就走出了一位大将、一位上将和一位中将。

 

  时代过去了一个世纪,红色麻城依然贫困,打工经济“一枝独大”。山林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很大。麻城市委、市政府寻求省林业厅的科技支持,发展“五朵金花”精准扶贫。

 

  抢抓机遇,围绕花经济增强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称绝。麻城市龟峰山的古杜鹃群落价值不菲。

 

  2007年,湖北省林业厅党组安排省林科院对麻城林业科技帮扶。时任院长宋丛文带领林业科技人员对龟峰山杜鹃现场调查、取样、检测,认为这片红杜鹃分布集中,林份结构纯,种群面积大,树龄古老,保存完好,株型优美,景观壮丽。如能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红色的杜鹃山就是绿色麻城的金山。他们把这一想法与市领导交流后,双方形成共鸣。

 

  搭建杜鹃文化台,唱好麻城经济戏。市委、市政府邀请省林业科技人员作为开发利用杜鹃的专家,开发花经济,创办旅游节,自觉融入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和大别山旅游门户城市,把麻城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麻城市政府主导下,省市两级林业科技人员联手行动,科学规划,保护利用,于2008年4月23日隆重举行了首届杜鹃文化旅游节,3万多人入山赏花。“麻城杜鹃花,千年像火把,要红红一片,要火火天下……”一首《麻城杜鹃花》在央视舞台上唱响。人们都说,这几句简短而有力的歌词,唱出了麻城人民的英雄本色和豪迈气概。

 

  以节扬名、以节交友、以节厚文、以节鼓劲、以节活市。万亩杜鹃花海把古老的龟峰山风景区和美丽麻城推向世人面前。首届节会招商引资近亿元,吸引200多名精英人士回乡创业,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向麻城龟峰山风景区颁发了“面积最大的古杜鹃(映山红)群落”证书。

 

  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现已成功地举办了4届。2014年4月10日,这一盛会上升为国家级节会——第十二届中国杜鹃花展览。在“杜鹃情·麻城梦”的主题展览中,来自韩国、越南以及江苏、江西、贵州、浙江、台湾等地的30多个参展城市500多种杜鹃花参展。超过百家市外企业签约了30多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1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

 

  麻城市政府统计表明,麻城旅游由赏花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游、由一季游向全年游、由一山游向全城游转变。近3年来,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多亿元。杜鹃花经济的区域发展带动了麻城的扶贫开发,使生态林业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了麻城农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

 

  汇集资源,立项花科技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

 

  麻城杜鹃花经济对当地林业扶贫的贡献,是产教融合发展繁荣的生动实践,林业科技是开发大别山的精准扶贫之路。

 

  多年来,双方围绕麻城花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取得突破。2008年,省油茶办帮扶麻城改造低产油茶林建设高效油茶基地,发现五脑山林场利用老旧低产油茶树嫁接山茶花的规模和效益不错,鼓励他们立项科研,在核心技术上攻克难关,把这一技术在全市普及推广,变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为全场全市的支柱产业。现有3个项目列入省市林业重点科研推广项目。

 

  相聚五脑山,共结茶花缘。经过多年的发展,麻城市山茶花的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茶花生产经营企业20余个,茶花从业人员近3000人,茶花系列产品年产值达3500万元。茶花培育成为麻城林业的一大产业,现已建成茶花观赏园过万亩,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制作茶花盆景园,收集、引进茶花品种500多个,制作茶花盆景1000多盆,培育茶花苗木20多万株,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观赏价值最高的茶花观赏园。

 

  花卉产业发展需要生态技术作为支撑,而技术来源于知识,知识来自于专业人才培养。麻城市林业局局长杨汉华敬业务实,带领干部职工一心一意谋求林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近4年来,围绕绿色麻城、实力麻城、文化麻城、效能麻城、幸福麻城的“五城同建”中心,建设生态林业、实力林业、景观林业、文化林业、效能林业等“五大林业”,先后完成人工造林12.7万亩,低产林改造45万亩,育苗6000亩,发展花卉面积达2.8万亩,义务植树1300万株,四旁植树1200万株,完成森林抚育40万亩,成功创建了中国映山红第一城,打造了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创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AAA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此,他说这是院地合作带动麻城林业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

 

  落实保障,组建专家站着力精准扶贫的民生改善

 

  “五朵金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显著,上升到了麻城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决策。省委提出开发建设“四个大别山”战略,市委书记杨遥代表120万麻城人民承诺:干字当头、以干为先,一切立足于干好、干成,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机遇惠顾,在战略目标上坚持“五城同建”,以“黄金作为”推进麻城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

 

  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自我加压、勇于担当,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大倍增”,打造出了大别山地区交通枢纽、新型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集散、农产品加工交易、文化服务“六大中心”,朝着综合实力创黄冈首强、争中部百强,进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目标稳步推进。

 

  建设“绿色大别山”是湖北务林人的梦想,“绿满荆楚”是全省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生态学院万余师生把目光瞄向“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麻城,用林业技术力量和生态科研成果保障麻城林业干出“黄金作为”。2014年10月,生态学院与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承诺在省、市科协的协调指导和麻城市委政府的支持下,以湖北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院士工作站为依托,通过科技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旅游规划、创新服务等多种形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激活研发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大做强“五朵金花”产业,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促进麻城生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科技创新的产业支柱越做越强

 

  林业产业提速发展与科研成果转化滞后是一道现实难题。

 

  如何破解突围?麻城林业振兴“五朵金花”的实践告诉人们:林业科技推广必须围绕产业转,自动打破科研是科研,市场是市场的“闭循环”。让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深入生态建设第一线,围绕产业效益提升的技术难点和市场需要找项目、立课题、投资金,院地合作使生态科研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最终使符合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生态经济,引导产业支柱越做越强。

 

  多年来,麻城林业围绕“五朵金花”把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产业的商品化和规模化。产教融合发展,院地双方都找准了花卉产业协同进步的“发力点”,共育林业职工,联合研究课题,提升创新能力,使生态科研工作与花卉产业经济发展实现同步跃升。

 

  让林业职工进入角色

 

  随着麻城市“五朵金花”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人们往往跟风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能做不求会做。近年来,一大批地方年轻的职工进入林业队伍,一大批青年大学生进入花卉龙头企业,他们年纪轻、学历高,在给生态林业和花卉产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因林业科技素质欠缺而带来新的问题。

 

  林业职工是基层林业工作的一线员工,科技素质直接影响麻城花卉产业的发展水平。麻城林业注重培育林业干部职工的科技素养,组织新入职的干部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职工培训考评。培训中,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对生态建设工作地位认识不清、林业科研定位不准的问题,他们注重强化生态理论武装,大力开展科研引导教育,吸收有科研能力的干部职工参加科研活动,坚定林业科研壮大花卉产业的意识。

 

  “作为基层林场科研人员,怎样才能结合本职工作抓好科研?”五脑山林场主要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后,感慨地说,过去只注重自身搞科研,忽视了林场职工对打造杜鹃、茶花、杏花、福田白菊和玫瑰“五朵金花”的群众性研究。他们带领职工结合茶花产业建设用心科研,引进台湾技术,培育出了“麻姑仙子”等多个茶花优良品种,在五脑山建成了远近闻名的茶花园。

 

  近几年来,每次开展培训活动,都围绕林业科技工作设置议题,组织干部职工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同时,请科研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林业干部现身说法。通过这些交流互动,使参加培训的林业干部职工很快进入了角色。

 

  给花卉产业注入动力

 

  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下好一盘棋。曾几何时,麻城林业科技工作面临尴尬——高层次人才匮乏、自主科研能力弱、项目课题与生态建设需求脱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麻城林业局和五脑山林场依托院士工作站给花卉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他们主动探索,立起科研制度“横杆”,搭好经费扶持“后台”,聚焦科研攻关“靶心”,每年都从一线林业科研职工中遴选确定与林业生产力建设紧密相关的新项目,攻克基层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

 

  打破“门户”之限,攻关攥指成拳。52岁的李成林是麻城林业的一名老职工,他是一个苗木嫁接有心人,前些年看到道路建设中施工人员把一些活着的老油茶树根废弃掉,他把这些“生命”带回家,根据不同的根形嫁接不同的山茶花,在院子中精心养护,从最初的几株发展到百余盆,被山外的盆景商人看好。五脑山林场打破“门户”之限,跨过“楚河汉界”,将他列为科研合作带头人,立项鼓励他精深研究,在茶花盆景建设中独树一帜。

 

  地处林区内的虎形地村花园村民小组组长刘本和,爱林爱花,已经做成了“杨树梦”、“茶花梦”,决心再带领村民实现“花园梦”。16年前他和村子都很贫困,看到林场卖树,他萌生了产业育苗的杨树梦。当时家人都不看好他的举动,但他主动向林区职工学习,清晨外出采杨树枝,晚上独自剪成插条,白天扦插林地。第二年卖出1万多元杨树苗,5年后,10亩杨树获利20万元,赢得全组村民信任,当上了组长,引导家家户户种植杨,使村民们把过去的旧瓦房改成了新楼房。

 

  正当全组村民大种杨树时,他率先在房前屋后成规模种植山茶花,醉心地做起了“茶花梦”。他向林业专家学习茶花高接换冠、芽苗砧嫁接技术,跟着山茶花种植图书和专业网站钻研种植和管护技艺,在自家的院子和菜园里栽满多种多样的山茶花,建成了一个山村“茶花大观园”,麻城市林业局对刘本和的科技成果给予支持推广,引导全村农民种植茶花。

 

  培优一个人,带动整个村。随着茶花成为麻城“五朵金花”中的又一支柱产业,刘本和组长把自己的技术传授到村民,提供花苗,引导大家共同种植,共同富裕,共同实现花园村的“花园梦”。2014年底,麻城市将这个村向省市申报“美丽乡村扶贫工程生态旅游重点村”。

 

  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五脑山林场人多林少,历史包袱过重,知识性人才缺乏。麻城市林业局指导林场围绕花卉产业科技创新,不仅丰富了职工奋斗的能量,也打开了林场和各级干部创新的视野,提升了林场创业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麻城市福田河镇的菊花已经形成了不小的产业,创造出了福白菊的品牌,但这大多是当地林农和菊花企业自发形成的。尽管政府引导创办了两届菊花展,但离规模和档次还有一段距离。麻城市林业局鼓励五脑山林场担当创新的力量,在林场内虎形地村胡家湾的300多亩地里,建设出由10多个主打品种和全国引进1000多个菊花品种组成的规模盛大的菊花展。

 

  他们围绕周边的山形树状自然适度改造,使自然景观更加亮丽。林场在300亩菊花地里,拿出50亩巧夺天工地布置出了“花之梦”的菊花图案,两边分别建成了50米长的巨龙,合围一个重达8吨、高为8米的巨型菊花花篮。园区内分布着50多个由五色草和菊花组成的造型块,累计摆放着千种菊花30多万盆,把五脑山的青山绿水装扮得多姿多彩,菊香诱人。这一切皆离不开麻城市委书记杨遥、市长蔡绪安对麻城林业的高度重视,他们审时度势,先后带领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现场调研,投入建设经费,解决实际困难,将林业创新上升到政府行动,冠名“盛世品菊·追梦麻城”主题,作为第三届中国·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的主会场,并允许他们探索性地收取门票费,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未来实施生态旅游市场化进行实验。

 

  菊乡情,麻城梦。麻城林业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弘扬菊花文化,发展菊花产业为,把这个政府主导的节会,办出了“部门负责、参与广泛、市场运作、安全高效”的特色,为麻城菊花展永久落户森林公园和公园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造福湖北的突围路径越走越远

 

  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2014年底,在湖北省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做清醒的政府、称职的干部、有希望的企业、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全省上下一起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做起,形成千万双手植树培育绿色、千万个头脑思考绿色文化、千万只眼睛监督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良好氛围,加大绿色投入,强化绿色政绩观,确保绿满荆楚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湖北的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近几年来,麻城市委、市政府围绕“五朵金花”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创造出了用一朵花提升一座城的生态林业效益,用一种花激活一个地方乡村旅游业的民生林业效益,用一棵树改造一树花大幅提高产业林业效益的新模式。

 

  不怕眼前有山,就怕心中无路。多年来,麻城市围绕“五朵金花”进行科研,形成了区域振兴的“铁拳头”,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开启了生态林业科研造福湖北的新路径。

 

  “中国映山红第一城”成为全省生态林业范本

 

  林业科研服务生态建设,每一小步都是着眼“绿满荆楚行动”的一大步。麻城市有几处连片10万亩的原生态古杜鹃群落,现存树龄均在300年以上,累计超过百万亩。

 

  为加强对麻城古杜鹃群落的科研保护,2008年2月,湖北省政府在龟峰山风景区建立“麻城市古杜鹃群落自然保护区”,建立古杜鹃研究所,申报省级古杜鹃花保护区。在科研和保护古杜鹃行动中,制定了《麻城古杜群落拯救保护实施方案》、《2010—2020麻城市杜鹃花市场开发和培育繁殖规划》,向省林业厅申报科研和拯救项目,保护这片杜鹃花的古老、面积、密度和纯美,打造“中国映山红第一城”。

 

  麻城市林业局从龟峰山的杜鹃花海中选取一棵最大的杜鹃做花王,科研测算这是目前世上发现的最大一棵杜鹃花,树龄500年以上。神奇之处在于一个树蔸上同时生长着56根树干,十分壮观。市政府为这个花王投保960万元,寓意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长的56个民族血脉相连。麻城古杜鹃群落被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原生态古杜鹃群落。

 

  保护生态林业,建设花卉产业,一花红火一座城。麻城市自创办第一届杜鹃文化旅游节以来,每年春天仅这一节会就吸引国内外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麻城杜鹃引起国家林业局重视,中国花卉协会在首都北京授称“中国映山红第一城”,给大别山深处的麻城市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国家级城市新名片。

 

  “中国映山红第一城”是中国花卉协会首次在全国以一朵花命名的城市。麻城市珍惜这一荣誉,深化保护和科研,做大做强杜鹃文化旅游产业,以花扬名,以花富市富民,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打造“中国映山红种子基因库”,在全省创立了“中国映山红第一城”的范本经验。

 

  近几年来,不少县市林业主动到麻城“取经”,麻城的经验被各地政府复制。英山县建成了“四季花海·中国情园”生态观光旅游区,钟祥市打造出了别具特色的“湖北紫园”,襄阳市建设出了“中华紫薇园”……

 

  “五朵金花”生态旅游成为区域民生林业样本

 

  绿色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麻城市在民生林业建设中,把加快推进“五朵金花”的发展作为事关麻城命运的关键抉择,按照“绿色决定生死”的要求,引导百万双手栽培“五朵金花”、百万颗头脑思考“五朵金花”的发展、百万双眼睛监督保护生态安全,书写好美丽中国的“麻城篇章”。

 

  近几年来,麻城林业加大花卉科研与推广,结合市委、市政府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战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产业经济,将“五朵金花”的品牌转化为生态旅游经济,直接造福百万老区人民,让大别山里的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到“五朵金花”的生态民生福利。

 

  麻城市“五朵金花”空前繁荣,形成了以龟峰山杜鹃、福田白菊、五脑山茶花、歧亭杏花和南湖玫瑰支柱的花卉经济和品牌,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的赞誉:“麻城做大做强花卉文化旅游品牌与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和富裕大别山不谋而合,麻城要深度开发,用生态旅游带动群众致富。”

 

  近几年来,麻城市政府先后投资5亿多元,由林业部门牵头打造出了多个连片的标准化花卉基地和赏花基地,成功创建了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狮子峰、龟峰山、西张店省级森林公园,搭建花都品牌向生态旅游转化的平台。五脑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万亩茶花大观园,引进台湾茶花种植技术及资金,培育品种400多个,成为全国最大的茶花基地。麻城牵手北京天时合众公司,投资5亿元整体打包开发狮子峰生态旅游景区,直接拉动了麻城“五朵金花”的旅游产业。本土实力型企业家看到了花经济的附加值,纷纷投资建设,黄土岗镇农民企业家陶勇,投入1000万元流转林地1500亩,在山上栽种桃树、银杏,山间修建木屋别墅,山下广植花卉,打出了旅游休闲、特色餐饮、住宿“一条龙”的服务牌,吸引了不少下乡赏花客的城市客。

 

  如今,杜鹃花、福白菊、玫瑰花、山茶花和杏花“五朵金花”的大别山中轮番绽放,麻城市成为中部湖北的四季花城。2014年总共接待游客逾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跻身湖北旅游强市。继“麻城红杜鹃”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之后,麻城市又获得了中国县域旅游之星等多个生态旅游业的荣誉称号,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经济后发快进的典型。

 

  每一朵花都形成了一个大产业,每一朵花的开放都让麻城赚得盆满钵满,青山绿水托举“五朵金花”,使麻城市在大别山中实现绿色崛起,如织的游人每天都在演绎青山绿水变经济优势的生动故事。

 

  “油茶低改嫁接茶花”成为湖北产业林业标本

 

  地处大别山区,林业地位重要,但不是林地资源丰富产业就一定强壮。

 

  麻城油茶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形成了18.7万亩的面积,但因为管理和技术欠缺,树体老化,林分残次,单位产量低下,总体效益不高。

 

  2008年,湖北的花卉产业和苗木产业已经形成大势,麻城林业部门主动用老旧低产油茶树改造山茶花,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探索嫩枝接、芽苗砧接、拉皮接等新型嫁接技术,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加快了山茶花的苗木繁殖,单株效益远比油茶几十年的效益高。2013年至2015年春天,麻城市连续举办了三届茶花节,每次吸引赏花游客20万人。

 

  截止2014年底,麻城市的山茶种植面积达40万亩,茶花生产经营企业20余个,茶花从业人员近3000人,茶花系列产品年产值达近4000万元。五脑山茶花园中,有一棵盛开万朵的山茶花,被称为“万朵佛鼎茶”,树高5米,冠幅4米,花朵硕大,分外壮观。

 

  近几年来,麻城林业用科学嫁接的技术建设山茶花的产业经验,在黄石、宜昌、黄冈、咸宁等地全面开花,为城市绿化储备了大量的苗木资源,推动了湖北山茶花的产业化发展。

 

  “五朵金花”兴生态。拥有“中国板栗之乡”和“中国油茶之乡”之誉的麻城市,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居于全省前列,德援项目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连年荣获全省国土绿化、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五朵金花”富麻城。生态林业建设促进麻城人民适应经济新常态,坚守绿色理念转方式调结构,使城乡美丽“蝶变”。2014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招商引资357亿元。麻城正以大气魄、猛气势、强气场在“黄冈争首强,中部争百强,挺进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奋力打造绿色、实力、文化、效能、幸福“五个新麻城”,建设大别山地区的经济中心。

事业单位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